和Cecilia相遇是在他結婚之前的事了,那次我和她在倫敦的格林威治探險;4年後再相見,她即將成為人母,由她帶著我在香港的小巷弄穿梭,目的地是一家叫做「媽媽的兒子」的法國家庭餐廳。說好找,真的不好找,在中環的小巷中,我們一不小心就要錯過了這條窄巷,這當中唯一的指引就只有這一張泛黃的海報。
可不可以搞的鮮豔一點(哭),泛黃的海報,配上泛黃的街燈,我們真的差點走過頭了。
不過話說這種隱世的感覺的確讓餐廳更顯魅力。
認這個招牌還比較好找。
一進到店裡就聽到一桌桌客人和服務生聊天的歡樂笑聲,「是不是是熟客呢?」我在心裡想著,但之後才發現原來不是。而是這裡的服務生真的好友善,將每個客人當作是朋友般對待、聊天,真的就像那時我在巴黎旅行那樣(但友善的只限男服務生)。那時的我才到香港沒多久,他們的親切讓我備感珍貴,簡直是「汪洋中的一條船啊」(咦?是這樣用的嗎?)
大家跟餐廳好像都很熟。我覺得左邊坐吧台那群人很有戲~顆顆~
他們的菜單也很有特色,我個人覺得這菜單的用途主要是拿來做兒子們的寫真集的
搭配OS:「兒子們啊,媽媽就是為你們存個老闆才開餐廳的啊」
不然來介紹點法國好了。
那點菜呢?吃法國菜怎麼能沒有「當日推薦」!
在法國這種小黑板到處都是,上面都密密麻麻的寫著當日湯點、當日主食、當日甜點 etc. 他們管這一切叫做「plat du jour」當日餐點。話說我去法國時唯一會講的就只有這句法文,結果還在餐被法國女人打槍,要我直接講英文就好了(玻璃心碎)。難過歐洲人對法國女人的評價這麼的OOXX。
我們當天主攻這當日推薦!
首先上的就是 Boy’s Salad!據說因為分量很大,非常適合男孩子吃。
看著滿慢的一大盤,有培根、半熟蛋、馬鈴薯、起司,光看就肥胖營養滿分。我覺得沙拉的清爽配上為脆的培根,讓我非常喜歡!
Fish of the Day
當天我點了當日推薦魚餐,將歸於和白飯放入酥皮中烤,另外再配上蒔蘿奶油醬一起吃。
有很多人評論這間餐廳的擺盤不是很漂亮,的確,這樣的擺盤真的有點雜亂,讓我不禁想要把白盤上面的乾蒔蘿和辣椒粉擦點(汗)。不過人家本來就是走家庭料理路線,不用太苛求。
這道菜的味道就是很清爽,皮脆、魚也不腥,但是就是不能說它好吃…
因為它的米有些沒有熟(汗x2)。
沒有熟的米,這這這,很難享受它的美味。這道菜的話我完全有信心可以做得比他好吃(汗x3)
而且它好貴……要210港幣。(汗都滴到地上了)
紅酒燉牛肉配French Fries!
紅酒燉牛肉算是法式家庭料理的招牌吧(是吧?是吧?)我本來以為我對紅酒燉牛肉的味道很熟悉了,但直到吃到他們家的才發現紅酒的Dry味有點令我驚訝,我瞬間不確定到底該不該是這個味道了,紅酒的乾澀味很重。
我問了問服務生到底是不是這味道,他說沒有錯,這就是勃艮第的傳統紅酒燉牛肉,要用像Merlot或Cabernet Sauvignon等中濃度的紅酒燉才是正宗的口味。
喔,真是受教了。
除了紅酒的澀味有點重之外,牛肉倒是滷得很爛呢。
我覺得要將牛肉滷的軟爛好吃真的要從選肉開始就要注意,完全馬虎不得。
至於薯條的話…我完全不記得了耶…orz 這通常代表的是不好不壞的意思。
三個人這樣吃其實已經很夠了,但我們當天超猛的,都吃超飽了還硬點了3個甜點!
當日甜點之1:Monique甜點 - 法式上下顛倒蘋果塔 Apple Tatin Tart
另一道法式家庭料理絕對道地的甜點,也是讓我對巴黎最念念不忘的味道。和一般的蘋果派將炒成焦糖的蘋果放在派皮上烤的做法剛好相反,「上下顛倒」的意思就是進烤箱時蘋果不是在派上而是在派皮下!想像酥皮濃湯那樣,皮在上、餡在下,就是那樣的感覺。蘋果完全被派皮蓋住,熱氣完全出不來,越烤蘋果的焦糖味就越香濃,等到烤好了再將烤盤翻轉成派皮在下蘋果在上的方式,慢慢等兩方人馬結合成一體。
跟我魂牽夢縈的味道還是有點差距,但也不算差的上下顛倒蘋果派,
配上酸酸的覆盆子醬,適度中和蘋果派的甜味。
配上香草冰淇淋也是很家庭的吃法。
當日甜點之2:Sophie’s 甜點 - 白巧克力綠茶溶漿蛋糕
有點其貌不揚的外觀,一切下去竟是…
完全爆漿!超High!
挺好吃的,只是綠茶味完全種過白巧克力味道。
其實吃到這裡我們才發現我們點錯甜點了!因為我們當時看到鄰桌吃了一種很爆炸性的甜點,我們擅自認為一定當日甜點之一,所以只要當日甜點全點了就一定能吃到,沒想到兩道當日甜點都吃完了,那很驚人的甜點都沒出現….於是緊急加點以下:
星星爆炸甜點!喔,不是,是Camembert aux Poires(Camembert起司配梨子)
有沒有一種「這是什麼鬼!!!」的感覺!海星嗎?實在是太驚人了。
經過服務生說明,才知道原來這是一道傳統的諾曼地甜點,將西洋梨放在Camermbert起司上烤,烤到起司全部牽絲、西洋梨出焦糖,再撒上椹果。
西洋梨的甜味加上起司的濃郁滑順,讓這一道甜品超級美味!
(只是卡路里不敢想像)
還可以順便啃肯起司的皮,也算是別有一番風味。
他不是兒子,他只是服務生,但完全是法國男人服務的水準,非常的親切。
他說他是真心喜歡服務生這工作才做的,完全可以感覺到身為一個侍者的驕傲 :)
這位才是兒子。
也很親切的女服務生,而且餐廳整個布置的很有氣氛。
想表現出餐廳擺設很有特色,結果卻拍得很像開膛手傑克走在倫敦午夜3點的小巷中。
餐廳一角
吃完飯後沿著餐廳外的小巷往下走,不用多久就走入了一個金黃色的世界,充斥著綠蔭和許多老外飲酒、聊天的笑聲,彷彿回到了倫敦的街頭。而提醒著我這是香港只剩下那溫暖的4月風,還有那寫滿中文字的公園。
公園?
中環還有這麼一塊地方,充滿綠蔭,每到晚上就非常多外國人在這裡飲酒。
沒錯,餐廳外連接的
就這座叫百子裡的公園,不能說完全復古,卻仍古味四溢。
原來這座公園是做革命紀念公園,廣東省出生的孫中山先生本身與香港的淵源極深,香港的文社後來加入了國父的興中會和孫中山一起策畫廣東起義。只是事蹟不幸敗露,革命義士楊衢雲被殺,之後試圖組織第3次的起義都不幸失敗,香港的輔仁文社才漸漸淡出革命。這座公園就是為了紀念1895至1903年這段風起雲湧的革命史。
對於台灣人而言很自然認為國父是我們的國父,但我們其實都忘了國父跟香港的歷史淵源有多深,之前走訪了上環和這次看到這革命公園之後革命的歷史彷彿才比較深刻的出現在眼前,也才想到國父會不會根本沒來過台灣呢?(註:後來查發現是有的)
想至此,再看到香港目前沸沸揚揚的泛民派、反中國化的運動,不禁覺得華人的歷史在6、70年的歲月中經歷了何其多的切割。國父創了的國民黨到了他不太熟的台灣小島、而曾讓他在奔走革命中不斷造訪的香港卻大喊「我不是中國人」。我們的文化真的四散在各處,每個地方都繼承了一片歷史,卻沒有哪一片能獨立述說完整的故事。
在吃法國晚餐的晚上想著起義的歷史真的有點跳tone。
但這跳tone之中卻是現在的香港。
這一晚,料理本身不是100分,真的就是法式家庭料理,但那不足的地方卻在朋友的溫暖和服務生親切的歡笑中填滿了,有了美好的回憶,也讓我在初來香港之時不覺孤單。